下载APP
关闭
讲堂
部落
算法训练营
前端进阶训练营
企业服务
极客商城
客户端下载
兑换中心
渠道合作
推荐作者

02 | 系统可用性:没有故障,系统就一定是稳定的吗?

2020-03-18 赵成
SRE实战手册
进入课程

讲述:赵成

时长11:43大小10.73M

你好,我是赵成,欢迎回来。
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讲的内容,总结下来就是,SRE 是个体系化工程,我们通过构建 SRE 这样一套体系来保证系统稳定性,具体来说就是“提升 MTBF,降低 MTTR”。有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,你是不是想着那咱还等什么,赶快、立马就入手建设 SRE 体系吧!
嗯,好想法,我也很想咱就直接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。不过今天我们要先缓一缓,在正式进入 SRE 落地细节之前,我们得先讨论一下目前业界常用的“系统可用性(Availability)”这个概念,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“3 个 9”(99.9% 或 99.95%)、“4 个 9”(99.99% 或 99.995%)。
为什么要先来讨论“系统可用性”这个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概念呢?
一方面,系统可用性和我们建设 SRE 的目标强相关,SRE 的稳定性目标其实就是尽量减少系统故障或异常运行状态的发生,提升系统可用的运行时间占比。很明显,这个可用时长就非常关键了。
另一方面,系统可用性这个概念看似简单,但我发现真的深入进去,大家的理解其实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,比如到底怎样才算是可用时长,怎样算是不可用时长呢?这个标准是怎么定义的?除了从时间维度来衡量可用性,还有其它的衡量方式吗?“3 个 9”、“4 个 9”听起来都很好,那具体来说我们的系统要达到“几个 9”才算是稳定的呢?
所以,今天我们先慢下来,花时间把上面这些问题都彻底搞清楚,达成共识,打好基础,咱后面的 SRE 学习才能事半功倍。

衡量系统可用性的 2 种方式

那我就直接给答案了,目前业界有两种衡量系统可用性的方式,一个是时间维度,一个是请求维度,我们先来看这两个维度的计算公式。
时间维度:Availability = Uptime / (Uptime + Downtime)
请求维度:Availability = Successful request / Total request
这两个公式很简单,我们得深入进去,一一来看。
我们先来看时间维度的系统可用性。用一句话来概括:时长维度,是从故障角度出发对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估
这类计算方式我们最常见,毕竟你的系统在一段时间里不出现故障,就说明它很稳定嘛!不过,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,怎么样才算是可用时长,什么情况下又是不可用时长,这个是怎么定义的呢?
细想一下这个问题,你会发现还真有点复杂,那我就举个发烧生病的例子来说明一下。
我们知道,一个人如果发烧了,体温一般会超过 37.5 度,那如果这个人的体温正好达到这个温度,是不是代表他一定是生病了呢?依据生活经验,我们知道不一定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烧生病,不是只看这一次、一时的体温,还要看他体温是不是持续超过 37.5 度。
所以,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测量方法和判定方法的问题,包含三个要素:一个是衡量指标,比如体温就是衡量指标;第二个是衡量目标,达到什么目标是正常,达不到就是异常,低于 37.5 度算正常,超过 37.5 度就是异常,但是单次测量不能说明问题,我们可以多次测量,比如 6 次中有至少 4 次低于 37.5 度才算正常,转化成比例的话就是 67%;第三个是影响时长,比如持续超过 12 小时。
对应到系统上,我们也会用一系列的标准和判定逻辑来说明系统是否正常。比如,系统请求状态码为非 5xx 的比例,也就是请求成功率低于 95%,已经连续超过 10 分钟,这时就要算作故障,那么 10 分钟就要纳入 Downtime(宕机时间),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,就不算作故障,只是算作一般或偶然的异常问题。
这里同样有三个要素:衡量指标,系统请求状态码;衡量目标,非 5xx 占比,也就是成功率达到 95%;影响时长,持续 10 分钟。
因此,只有当问题达到一定影响程度才会算作故障,这时才会计算不可用时长,也就是上面公式中的 Downtime。同时,我们还要求一个周期内,允许的 Downtime,或者说是系统的“生病时间”是有限的,用这个有限时间来约束系统稳定性。
下面是我们常见的按时长维度统计的可用性对照表,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几个 9:
讲到这里,针对时长维度的稳定性计算方式就比较清楚了,但是从这种计算方式中,你有没有看出一些问题呢?
我想你肯定看出来了,这里最显著的问题就是,稳定性只与故障发生挂钩。
我们来想一想,这样做会带来哪些问题?比如有一个系统,因为网络抖动,有短暂的几秒、十几秒,或者几分钟异常,但是后来系统自己恢复了,业务并没有中断,这时我们按照时长维度来判断,这肯定不会算作系统故障。但是如果这种短暂的影响频度非常高,一天来个 5、6 次,持续一两周,我们应该可以判定系统运行状况也是不正常的,可能不是故障,但肯定是不稳定了。
所以这种用时长维度来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方式,其主要缺点就是粒度不够精细。这些小的异常问题和它们的影响,如果从更长的周期来看,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。那怎样才能衡量得更精细些呢?
这就需要第二种衡量方式了,也就是从请求维度来衡量系统可用性。
用一句话来说,请求维度,是从成功请求占比的角度出发,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
假定我们的系统一天内有 100,000 次请求,我们期望的成功率至少是 95%,如果有 5001 次请求失败了,也就是成功率低于 95% 了,我们就认为系统运行状态是不正常的。
请求维度的系统可用性同样包含三个关键要素,第一个衡量指标,请求成功率;第二个衡量目标,成功率达到 95% 才算系统运行正常;第三个是统计周期,比如一天、一周、一个月等等,我们是在一个统计周期内计算整体状况,而不是看单次的。
你看,这种方式对系统运行状况是否稳定监管得更为严格,不会漏掉任何一次问题的影响,因为它对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判定,不仅仅会通过单次的异常影响进行评估,还会累计叠加进行周期性的评估。
到这里,我们就总结出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了:故障一定意味着不稳定,但是不稳定,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故障发生
到这里,我们掌握了衡量系统可用性的两个维度、两种算法,它们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:衡量指标、衡量目标、影响时长 / 统计周期。这两种算法最后都会落脚到“几个 9”上,那系统到底定“几个 9”才算是稳定的呢?接下来,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
设定系统稳定性目标要考虑的 3 个因素

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,从我的经验来看,到底定“几个 9”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。
第一个,成本因素。
从理论上来说,肯定是 9 越多稳定性越好,但是相应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会更高。比如为了更高的可用性,要有更多的冗余资源投入,甚至要做主备、双活甚至是多活。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量和影响力都发展到一定程度,那这个成本不管多高都是必须要付出的。但是,肯定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付出这么高的成本,而是要先考虑 ROI(回报率)。这时候就要看企业自身对成本压力的承担情况了。
第二个,业务容忍度。
稳定性怎么设定,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业务上的容忍度。对于核心业务或核心应用,比如电商的交易和支付系统,我们当然是希望成功率越高越好,一般对系统稳定性要求是“3 个 9”或“4 个 9”。因为这些系统一旦出问题,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网站和公司的收益,这些都是钱,所以对稳定性要求必然就会提高。
但是,对于非核心业务或应用,比如商品评论,商品评分等,或许“2 个 9”也能容忍。因为短时间的评论看不到,并不会对业务收入和用户体验造成太大的影响。
第三个,系统当前的稳定性状况。
结合系统的实际情况,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比定一个更高的标准会更重要。这个合理的值应该怎么来定呢?
我个人的建议是从系统现状入手,比如,如果系统可用性是低于 99% 的,那首先第一步是不是可以做到 99%,然后再争取做到 99.5%,再到 99.9%,一步一步朝着更高的标准迈进。同时,这样做也会更容易落地,因为你如果定一个太高的目标,又始终达不成,反而会打击到团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。
结合上面这三个因素,对于到底应该定“几个 9”这个问题,你应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了。

总结

好了,到这里,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系统可用性就讲完了。关于系统可用性,业界有两种计算方式,一种是时长维度,另一种是请求维度,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。在 SRE 的实践中,应该选择哪一个呢?很明显,SRE 会更多采用请求维度的统计方式,因为 SRE 关注的稳定性是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,而不仅仅只关注故障状态下的稳定性,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任何异常,都会被纳入稳定性的评估范畴中。
这个知识点要拿一整节课来讲,是因为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 SRE 的稳定性指标和目标了,理解了今天的内容,你才能更好地理解 SRE 体系中的指标(SLI)和目标(SLO)。今天我先把 SLI 和 SLO 这两个概念抛出来,如果你觉得有点陌生,没有关系,准备好下节课和我一起掌握它们。

思考题

对于系统可用性的描述,今天我们仅用了“状态码”这一个指标来示例,但是在实际情况下,我们还会有其它多个指标来同时标识一个系统的稳定性,你能想到还有哪些指标?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思考。
考虑这些指标的时候,不妨想想你是怎么选择的,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?这些也将是我们下节课程的重点内容。
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,也欢迎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,和他一起精进。
我是赵成,我们下节课见。
unpreview
© 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。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,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上一篇
01|SRE迷思:无所不能的角色?还是运维的升级?
下一篇
03 | SRE切入点:选择SLI,设定SLO
 写留言

精选留言(13)

  • 2020-03-19
    从业务部门的视角来看,状态码是多少他们是不关心的,他们关心的是业务是否真正的可用。比如,极端一点,状态码正常,但返回的内容不是预期的。

    另外,如果业务不是需要7*24的,可用性指标应该是仅限定在业务开展期间。

    有点扯远了……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很好的问题。从两个方面来看:

    1、返回的业务内容不是预期的,这一点应该更多的是要QA来解决,这个本质是是功能问题,其实SRE是不需要关注这样的异常的。

    2、如果可以做到内容不同,返回码不同,也可以做到稳定性的监控。比如对于一个用户登录应用,如果登录成功是200ok,验证码错误是1001,密码错误是1002,如果总是提示验证码错误,这种也是可以纳入到稳定性的监控指标中的。

    关于第二个问题,7*24小时值守,这个看业务特点,比如对于证券类的应用,每天就是几个固定时段,所以没必要7*24小时。

    5
  • 2020-03-18
    就像老师课程中所提及的三要素”成本因素、业务容忍度、系统当前的稳定性状况“。这三点无一不需要综合考虑,甚至有时都得考虑三者之间的比例。
    个人在此之外会考虑”离散度“:确实有时觉得好像还稳定,可是离散度是否正常。记得老师的推荐的书籍中就提及过,"系统正常是系统异常的特殊情况";有故障才是是常态。没有故障且稳定说明大家都在做机械化重复操作,如何从故障和不稳定中找出问题才是根源。
    老师在上一堂课中给出"建设演练/oncall->应急响应->复盘改进/oncall”我觉得就非常好的体现了SRE的理念。谢谢老师今天的分享,让我又享受在学习的过程之中。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你的分享也非常用心,总能抓住很多关键点,很赞!

    3
  • 2020-03-19
    系统可用性从用户角度来评价最直接,至少包括
    1:能否访问到。这应该包括从用户操作到收到响应整个端到端的是否可用,对于用户最后一公里的不可控段也需要能感知和预警。
    2:访问是否顺畅。响应时间是否异常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从用户角度来评价,这个点把握的非常准确。

    1
  • 2020-03-19
    简洁,清晰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谢谢!看看能不能用简介清晰的几句话表达出来呢^_^

    1
  • 2020-03-22
    可用性指标,我觉得还需要区分下
    1. 业务可用性,可以称之为“源站””,这里的统计指标最好给业务提供最大的灵活性,授权rd自身配置uei,请求方法,以及正常状态码。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,有时候301/302/499也是错误码(比如为了友好提示5xx内部跳转,触发请求限流503),所以最好将body自定义内容作为判断指标。
    2. 网络(用户)可用性。源站可用,不意味着用户也可用。可以通过监控班类的APM统计可用行指标和响应延迟(比如大于5s以上且5个节点,某某运营商线路丢包或者抖动等等)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感谢你提供了用户可用性这个维度,从SRE角度,离用户越近的指标,越有价值。

  • 2020-03-21
    RED、USE、four golden signals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很有意思的回答,我再提一个问题,就是four golden signals适合做衡量稳定性的指标吗?

  • 2020-03-21
    请教一下,老师怎么看AIOPS,AIOPS对线上的业务来说,真的有(真实的)价值吗?

    作者回复: 要清楚,AIOps对业务本身是没有价值的,它是为运维服务的,所以它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运维层面。

    体现在运维层面的哪里呢?就是问题发生前的预判、以及根因分析这些,因为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下,没有这个手段就没法处理问题。

    但是AI要有两个要素,一个是算法,一个是数据,算法是靠数据训练的,这里算法不是问题,但是数据量是不是足够大就是问题,所以一定要业务体量足够大,资源规模足够大,产生的日志信息足够丰富,这时AIOps才有意义,如果只有几十几百台服务器的规模,业务体量也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,AIOps的作用是不大的。

  • 2020-03-21
    系统的稳定性的衡量指标最关键要与业务结合一起。
   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引入服务的健康检查机制,具体说明:
    如A服务依赖诸多中间件例如数据库、消息队列等,也依赖其他B、C等服务。A服务对检查的服务所依赖的不同的中间件或服务定义为HealthCheck的最终结果为true或false,任何一个HealthCheck的healthy结果为false,那么最终状态就会是false。{
     "healthcheck":[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{ "status": "true|false"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}
            ]
          "rds":[
             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name":"实例1 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,
              },
             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name":"实例2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 },
         ]
          "redis":[
             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name":"实例1 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    },
              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name":"实例2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    }
             ]
          "mongodb":[
              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name":"实例1 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},
             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name":"实例2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}
         ]
          "app":[
             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name":"domainB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   },
            {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name":"donmainC" ,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"status": "http_code_status"
              }
            ]
    }
    上面是个比较简单的服务健康检查,可以应用到部署检查和服务可用性探测。
    这里,也可以再完善,可以对调用的服务或组件进行优先级划分,比如调用数据库1是核心库(高优先级服务),那么服务A调用数据库1返回状态为非200(自行根据业务场景设置请求次数),那么服务A就不可用(可以标记为“紧急“),调用其他数据库2或服务B为非核心库或非核心服务(低优先级服务),这里服务并不影响核心功能,可以认为此服务可用,那么这里调用返回结果可标记为“警告”。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。你提到的是针对单次请求的成功与否,但是如果要判断服务是不是正常,单次判断是不是够?如果不够,那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判断方式呢?

    可以尝试思考下这两个问题。

    1
  • 2020-03-21
    这一节感觉类似于监控~
    可收集的指标有
    机器性能,比如说磁盘io,cpu占用率,内存使用率,这些在空闲的时候和忙碌的时候对请求的影响肯定不一样,如果是对读写有要求的应用,磁盘读写会影响很大。

    网络带宽,带宽占用率大的时候也会对请求有影响。

    还有就是应用本身的请求返回时间,也是重要滴。

    请教老师个问题,如果收集指标过多的话,会不会加权打分来判断异常程度呢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这个问题你可以先思考下,因为接下来的一讲,我们就会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。

  • 2020-03-20
    可用性和新功能是矛盾,考虑到这个矛盾关系,可用性目标还跟新功能的需求有关系吧,例如公司/产品快速增长阶段甚至能适当容忍可用性故障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是的,就是业务容忍度。

    不过你提到的在快速增长阶段要特殊考虑,确实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维度和因素。

  • 2020-03-20
    请求成功率的判定需要一定分类和标准。请求可以分类,静态请求,动态请求。动态请求还可以按业务模块进行细分,这样故障时初步就可以定位故障位置,影响范围。静态请求比较好判定,排除网络问题,基本可以访问到就可以。动态请求,这个得具体分析,有的请求比较复杂,正常就慢,这块判断就得靠人员经验和历史数据了。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最后一句,动态请求要靠经验和历史数据,其实也可以形成一种度量标准,接下来的第03部分,就会介绍到。

  • 2020-03-20
    机器性能指标
    应用层级指标
    服务质量指标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赞!

  • 2020-03-20
    响应时间,吞吐量,系统资源占用
    展开

    作者回复: 非常好,如果能尝试再分个类就更棒了。再就是,要看下,响应时间、吞吐量、资源占用,他们的主体是谁?